Saturday, December 26, 2009

藝術

究竟什麼是藝術呢?

今天看完蘋果訪問wing shya的一篇文章,又令我在想這個問題。
在切雞界,不少人都對wing shya嗤之以鼻,說他影的相鬆郁矇。但,無可否認,他卻越做越成功,今時今日更受國外雜誌賞識,為之操刀拍照。

wing shya在這個訪問裡十分坦白,沒有矯枉做作,節錄其中一段:

Wing Shya身為王家衛御用攝影師,曾為《春光乍洩》及《花樣年華》等電影拍劇照。他先後畢業於李惠利工業學校、白英奇專業學校及加拿大 Emily Carr Institute,主修 Fine Art,大學時最迷就是 Andy Warhol及《 Interview》,從沒輕視商業,只認為自己無法 handle。在商台工作時,一天林海峰( Jan)跟他說:「我老婆要出碟,你幫佢影封面啦。」拎起相機的第一個機會,是阿 Jan給他的。

喜好勝技術

Wing說:「我仲記得彭羚嗰隻碟叫 《 C for Cass》,跟住逐啲逐啲有唔同人叫我影嘢,其實我影親唔係鬆就矇或者 under,直接啲講就係瀨嘢!啲人問點解會咁,梗係死撐話特登同 style啦!有次阿智(蔡一智)畀機會我幫鄭秀文影佢隻碟《十誡》封面,我就想影得好 colorful,走去買啲彩色紙用嚟打燈,點知買錯晒啲聖誕玻璃紙,仲燒爛埋人哋 studio啲燈!直至有次幫《 amoeba》影阿 Jan,真係衰晒,又係 under,之後 Sam Wong打電話畀我『你啲相真係好 un( under)喎』,對住佢我仲敢撐咩?當然認係唔識嘢瀨嘢啦!點知佢話『我就係鍾意你唔 X識』,吓! Sam Wong都咁講,就有恃無恐直情用 Fine Art嘅角度同方法去影啦,慢慢真係成為所謂我嘅風格,係感情同喜好多過技術。」

看完我不禁失笑,原來盲拳打死老師傅。那是他誤打誤撞出來的風格,相反看美術史許許多多大師窮畢生之力去探究每一點一線,明暗對比色彩,得來的不是人人都看得懂的東西,好像有點諷刺。無疑他的確幸運加上有美學上的天賦觸覺。對攝影,我不太懂,有別於同商業攝影,一張照片所以觸動人心,技術不是最主要的因素,感情才是王道。

藝術究竟是什麼呢? 當不能夠明確地用技術作為評論標準,可是感覺這回事卻又很難說得清,我又迷惘起來了。

4 comments:

強迫症 said...

看書多點點,從中了解,‘藝術’真的好看你所在的新的年代!我們現今,真的可以說什麼都有,就是沒了自己!所以,今天找到自己就成了一種好重要的因素。
好多‘藝術’是會被時間考驗,好同不好時間自有分曉。同時,有d‘藝術'真的會觸動你個心,有d是技巧超絕,可仍是‘活‘的,絕不只是精描。有d‘藝術',簡如一點一線,可是都是‘活‘的。
對我來說‘藝術’是我心靈的「修容所」,可是同時間是亦是給我不安的地方。多年前好不開心,失方向時,是‘他’收容我的,執我返去!可是不多久,我在收容所內再lost左。。。是好無耐的!可是我慶幸可在這裡迷失,所以唯有繼續找尋,雖然不知出路在那。。。!共勉!

強迫症 said...

補充:現今沒自己,可是又太自視過高!矛盾!

tamok said...

多謝你…
好像又理解多一點點…社會轉變的確是令藝術文化轉變的重要因素。
這個"活"字的確用的好!
藝術這世界很大,在內裡迷失,只代表你已經超越了。人只有在察覺世界之大,醒覺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之時,想努力做好,才會感到迷失。
大家努力吧!

強迫症 said...

昨晚臨瞓時,想起一本書的序。作者說:沒有‘藝術’,只有‘藝術家’。。。那刻真的有‘叮’一聲!如果這樣說,我會想到,世界的創造者正正是一個藝術家’。 
前幾天,剛同一個在英國讀Fine Art的朋友傾計,她說不知點解不可做自己喜歡的,要做一d老師們喜歡的?我說:如果對新的藝術有懷疑,不要因舊有的概念而抗拒接觸新事物,給點時間去了解吓,攪什麼會有人喜歡同拿到高分,如了解過,不喜歡,又發現只是假像,咪做返自己喜歡的!